春意渐浓,星光为证。2025年3月25日,征鸿书院的教师们围桌夜话,展开了一场关于"学科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深度思辨。大家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核心命题,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剖析与路径探讨,交流了新时代学科思政建设的实践方略。让我们走进这场充满青春锐气的教育研讨现场,聆听新时代教师的育人新声!
喻燕老师:作为政治老师,一方面,可以在“小课堂”中引入真实的社会案例分析,让学生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让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室,而是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
沈艺成老师: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其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五个方面实现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国家意识与科技成就结合、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融入责任意识与团队合作、跨学段协同与课程设计和实践与理论结合,拓展育人场域。物理学科的思政教育需紧扣“国家意识、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协同创新”四大核心,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拓展、跨学段衔接等方式,将学科知识与思政目标有机融合。
饶丽玲老师:作为一名政治老师,应当坚定政治信仰,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课堂授课中,通过运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案例,让学生体会中国式现代化,增强政治认同意识。在课后任务上,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农村,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展馆,学习党史和文化知识,提高共同参与能力。例如,讲解“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老师可以展示我国某农村的实例进行探究,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本村实际实地调研,发扬守正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金成禹老师:从历史学科视角探讨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需把握历史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通过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的螺旋式上升。一、历史价值导向,塑造学生品德观念。从初中到高中,历史教育的价值引领层层递进,持续塑造学生的品德观念,为思政教育搭建起连贯的框架,实现思政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二、历史教学方法,助力一体化教学实践。在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中,高一学生也可借鉴初中的情境教学,增强知识的生动性,使思政教育在不同阶段实现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展。
王浩老师:学科思政强调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不同学科中的价值引领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统一。我们要建立"大思政"视野,既要深耕政治学科本体知识,也要主动学习其他学科基本逻辑;可通过协作开发融合课程资源,利用时政热点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接受价值观熏陶。
许婧老师: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生命的本质、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同时也涉及伦理、生态、社会等学科思政多方面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生命伦理教育、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可以从科技兴国切入,将思政教育融入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期待以后能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科技也会带来一些值得审视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伦理意识等。日常课堂中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热点问题,比如下周我们要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收集资料,组织学生正反方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正确的价值观。
陆紫嫣老师:语文课程天然与思政教育有契合性。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强调其中蕴含的这些思想与文化,将学科思政融合到教学之中。可以进行群文阅读,教材中《沁园春·长沙》《红烛》《百合花》等革命文化单元,与"建党精神""长征精神"专题结合,构建红色基因传承链。也可以尝试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开展"文化微纪录片"制作,如探访烈士故居,探访有关《秦腔》《茶馆》等涉及的地域文化,强化精神认同与文化自信。发展学科思政,需要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语文教学观念 ,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场教育对话不是终点,而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新起点。正如讨论中青年教师所言:"每门课都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每个知识点都能成为价值引领的坐标系。"期待更多教育同行加入这场静水深流的教学变革,让我们共同在评论区续写教育智慧,点亮"在看"传递育人薪火!
- 上一篇:于唐仲英基金会中心,聆听爱与书的和声
- 下一篇:征鸿园里有“戏”, 青春学子演“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