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征程,“师”绽芳华——吴江高级中学2025年青年教师“三年上岗”汇报课 新师执鞭,绘教育画卷。汇报课始,响未来序章
日期:2025-04-16 16:43:56  浏览量:0


语文组

徐雯恬老师执教《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从“考场”走向“佳作”》作文升格课,紧扣“以改促写”理念,以一模作文审题失误等问题导入,通过分析母子对话的作文试题,引导学生从“明对象、分角度”“抓核心、寻象征”等精准审题方法,挖掘“做饭”“洗碗”的象征意义,联系现实深化立意。课堂上,组织学生分析考场作文开头优缺点,并分组讨论修改以增强立意鲜明性与文采呈现。结合追问本质、对比范文等方式指导学生避免“以例代证”,实现层层递进论证,最后布置课后升格任务。整堂课综合运用逆向思维、小组合作、修改展示等升格方法助力学生在立论、论证等环节提升写作能力,实现从考场文到佳作的进阶。

杨梦老师执教的是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窦娥冤》(节选)一课。杨老师以“谁是杀死窦娥的凶手”作为课堂的主任务。其次,设计了“察窦娥冤屈”“探冤案线索”“析悲剧原因”三个课堂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戏剧冲突,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戏剧语言的魅力,欣赏戏剧浪漫主义的手法,探究文本主题。在课上,杨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戏剧的兴趣以及心中的良知和悲悯情怀。

刘佳鑫老师执教的是《念奴娇•过洞庭》,刘老师设计的任务聚焦诗歌深层意蕴与诗人精神境界的探索,具体分为“意象解码与情感溯源”“精神境界三重论”“自我镜像与超然之境”,引导学生把握诗人孤高、高洁、坚定的精神品格,理解"扣舷独啸"背后既沉醉于"物我两忘"的超然,又暗涌着知音难觅孤独感的多维情感,最终指向"尽挹西江"所象征的与宇宙共呼吸的生命境界。

王翊文老师执教的是《雷雨》(节选)一课。王老师充分借助多媒体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情境。她以戏剧欣赏的基本要素为抓手,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把握戏剧冲突,通过揣摩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在课堂的最后,王老师紧扣单元学习任务,引用多则材料,启发学生合作探究《雷雨》的悲剧价值,引导学生以悲悯的情怀看待人物的命运,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

物理组

李雪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交变电流》一课。李雪老师以“什么是交变电流”为切入点,通过生活化情境创设与深度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完成了一场电磁学的思维探险。课程以直流电与交变电流的波形对比视频开场(示波器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电流方向变化的本质差异。通过"手摇发电机模型拆解"实物展示,将抽象原理具象化,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以"交变电流如何产生周期性变化?"为核心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正弦式交变电流的产生条件。这节课采用系统化和渐进式的逐级讲解方式,确保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可以在后续的深入学习中有所参考。

化学组

陈可欣老师执教的是选择性必修二的《分子的极性》新授课。以复习共价键的极性引入分子的极性,使学生对内容有初步了解,进而介绍了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接着,通过实验视频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水流遇静电偏转,四氯化碳遇静电不偏转,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介绍了应用物理上判断合力的方法来判断化学中极性非极性分子,实现学科融合。在认识分子的极性之后,又介绍到分子极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提出相似相溶,使学生在氢键的基础上,认识到溶解度还受到分子极性的影响,进一步总结到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内因和外因。本节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参与度高,能够有效的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

吕月珊老师选取了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二专题4第二单元《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的第一课时。吕老师从“抗癌药顺铂是怎样一种物质?”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通过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氨水和过量氨水的实验现象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怀着极大热情来探索配合物的成键特征。在配合物概念、组成分析教学环节,配位数的读取设计突出重点,配位体氯离子的教学成果突破难点,区分[Co(NH3)6]Cl3 与[Co(NH3)5Cl]Cl2 的问题设计落实课标中通过真实情境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最后,通过Pt(NH3)2Cl2的构型分析联系课堂中化学理论与实际应用,成功解答最初提出的问题,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化学的魅力。

 

王增芳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选修二专题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一课。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原子的结构有了初步认识,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贯穿始终;以科学史为脉络重构知识,学生通过“科学家的视角”体验模型修正过程,突破微观粒子抽象性,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问答法、小组讨论等方法,初步达成了教学目标,少量学生对本节课抽象的概念还是不太理解,需要在课后想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去理解概念。教学要“慢”,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的让学生去体会掌握。

陈刚老师执教的是高三专题复习课《催化剂和反应调控》。在教学中,陈老师紧扣工业真实情境和学术探究情境,将作为“工业宠儿”和“高考热点”的催化剂成功的导入进课堂。教学过程中陈老师通过设计“认识催化剂”等不同环节任务,让学生学会在真实情境下提取信息并且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总结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催化剂与能量、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等。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生动课堂”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效果良好,充分地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主角。

施纯轩老师执教的是高三化学复习课《归因分析之温度对转化率、产率的影响》,课堂通过对近几年高考题目中的归因分析进行讲解,让学生做题、归纳、总结,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的归因分析的做题思路,并用这套做题思路来完成新题目。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化学核心素养,而不是浅显的停留在做起本身,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这一类困难的题目。

生物组

李彦旭老师执教的是以《植物细胞工程》为主题的一轮复习课,李老师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紧密围绕“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维核心素养,运用“情境导入、知识重构、迁移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详细梳理了实验流程,并指出了易错点。在迁移应用阶段,精选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强化跨模块知识整合。李老师整节课程贯穿生活化情境,并通过数据分析类习题加强了学生信息处理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

地理组

刘嘉蕙老师执教的是高三微专题《水系演变》一课。刘老师以一模综合题为导入,引入地理过程类题目的概念及解题思路,设置“古今长江水系演变情况”的情况,设计不同活动,让学生上台讲题目、批同学作业。在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刘老师还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分析材料,设计一系列问题链。最后将解题思路迁移运用到高考题当中,做到举一反三。这堂课案例与真题结合,有效运用示意图化解抽象过程的认知障碍,学生参与度高,答题规范性显著提升。

每一堂课,都是智慧的碰撞;每一次展示,都是教育路上的鲜花绽放。在未来的日子里,高级中学的优秀新教师将携手同行,为我校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校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北路801号
联系电话:0512-63473908 邮编:215200
版权所有 吴江高级中学 苏ICP备2022047387号
公安备案号:32050902100308